竹节参种植之田间管理注意事项

田间管理

【移苗补苗】

竹节参的产量与单位面积上的苗数直接相关。在移栽出苗后发现缺苗现象时,应及早采取移苗补苗措施,也可去病换健或去弱补强,以保证苗全苗壮。宜在5月中、下旬的阴天或傍晚时,选择健壮的同龄竹节参苗带土移栽,栽后浇定根水并加强管理。已进入开花期的植株,不宜再移栽,缺苗严重时,可在冬季叶片黄萎时进行。

【除草、培土】

早春齐苗后,应勤除杂草已保证田园清洁。除草时如发现裸露于土面的芽苞或根茎,应及时培细土,并适当镇压土面,以保证植株的正常生长。

【浇水、排水】

竹节参不耐高温和干旱,所以,高温和干旱季节要勤浇水,始终保持畦面湿润,土壤含水量25%~40%,园内相对湿度达到60%~70%。雨季来临时,要疏通好排水沟,严防田间积水,并要注意降低田间的空气湿度。

【追肥】

栽培竹节参每年都要追肥1~2次,追肥多用稀释的人畜粪水及磷肥、复合肥等。追施人畜粪水一般在开花期进行,每亩2000~3000kg,花期结合松土,施过磷酸钙每亩50kg,或复合肥每亩20kg,以促进果实成熟或根茎生长。

【摘蕾与留种】

竹节参留种多选择4年生以上的健壮植株,3年生苗种子一般不能成熟,因此,3年生及不留种的田块,当花序柄长2cm左右时,将整个花序摘除。测试结果表明,摘蕾可使产量提高20%左右。留种植株应在6~7月间结合中耕除草,摘除侧花序,保留主花苔,促进种子成熟和提高种子质量,因为侧花序上的种子一般是不能正常成熟的。

【冬季清园】

入冬后气温下降,危害竹节参的病菌和害虫,落到或躲进枯枝落叶、杂草和土壤里度过冬天,成为下一年竹节参病虫害发生的病菌和害虫的主要来源。因此,每年11月份,都要进行清园,清除地上茎叶及园内外杂草,集中到园外深埋或烧毁。清园后再用杀虫、杀菌剂进行全面消毒。一般用1:1:100波尔多液喷雾。同时,每亩撒施事先准备好的腐熟农家肥2500kg,然后清沟,将沟土盖于畦面上,厚度以能盖住农家肥为宜,俗称“上越冬肥”,以利越冬和来年竹节参的正常生长。